在北京建筑业,你会听到行内人这样说:北京有个“西霸天”,“西霸天”里有个“金字招牌”张加平。知情的外行人会这样对你解释:“西霸天”就是挑起北京城区西半边建筑的北京建工集团六建公司,“金字招牌”张加平就是六建公司那个拥有“北京市劳动模范”、“全国十大能工巧匠”、“全国青年岗位能手”等一大堆荣誉的抹灰工青年突击队队长。
这样的解释并不准确。张加平的“金字招牌”其实是这样来的。
1996年在金运大厦一个主楼框架建好之后,需要用水泥和砖与钢筋凝固好的外挂板,面积是4×4(m),重量是两吨多,一块一块把17层楼的主框架全封合起来。按以前的做法是,每一块挂板按外沿框架的尺寸在楼底下调试好,然后再用塔吊吊上去进行焊接安装。但是技术处理特别准确的挂板一上外沿安装就是装不上,这下真是又误工又误时,外沿没做好,下面的装修工作根本没法展开。当时张加平按时在工地等待下一道工序开始,看到这种情况,他在工地转了一上午,最后他对技术员说:“你可以先给挂板长宽各让出两毫米,再试一试。”技术员对这个普通的抹灰工队长有些鄙夷,但他还是准备试一下,反正此时正装一层的外沿,费不了多少工时。一试竟然挂板丝毫不差完全与框架吻合了。然后是装第二块板,第三块……在张加平的指挥下第二层楼的外沿全部合格装上。这时技术员对一向沉默寡言的张加平真是刮目相看,敬佩不已:“张队长,真是感谢你呀,你怎么算出这两毫米来的?”“其实,你忽略了一点,钢筋、水泥都是会热胀冷缩,并且它们的程度都不一样。”张加平憨厚地笑着说。“服了,服了你了张队长。”技术员这才如梦初醒,“我怎么就没想到这点呢?”正好,那天监理也在场,看了装好的外沿,说:“行,很好,以后六建的张加平干的活就免检了。”这话不假,此后张加平干的活,多次都是免检的。甚至在市场竞争很激烈的情况,监理们总是说:“这活交给张加平吧。”就这样,张加平“金字招牌”也就被人们叫开了,而他这个响当当的“牌子”也就打了出去。海淀连社,17层的楼地基建的有些不太符合原图纸,这下楼是盖起来了,但装修却没有一个队敢接活。工期短,误差要求只有几毫米,哪个工队也不想冒这个险。监理点名要张加平,张加平一来工地,考察了工地,一拍胸,“保证按质按时交工。”这样,哪里有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,张加平便出现在哪里。当然,在各种比赛中、评比中,张加平头上的荣誉接踵而来。
张加平是80年代在密云县被招的合同工,18岁初中毕业便当上建筑工人。做了5年的代培工,1991年转为正式工,有了北京户口。由于他眼勤手快,喜欢学习,所以在实际中掌握了不少技术经验。当年100多人的合同工像他这样被留下来转正的只有五六个人。如今他已上了两年的大专。在班里他还是个学业优秀、极有威信的班长。张加平的“金字招牌”准备真正镀一层金。
在工作中“虎虎生威”的张加平一回到生活中来却满心忧虑。这些“劳模”、“先进工作者”各种荣誉称号使他更要比别人干得多,干得快,他是队伍的“龙头”,公司的“招牌”,可是生活中他却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是。妻子说“自己爱上了一个不回家的人”,儿子4岁之前从不叫他爸爸,他回家太少,经常是两三个月甚至半年才回一次家。别人讥讽他:“你这一大堆荣誉能当饭吃吗?不就是还得比别人多干、苦干。”张加平一脸的无奈。全家3口人,3个户口,他是北京市户口,妻子是密云县城户口,儿子却是密云县番字牌一个山村户口。他1991年转正,儿子是在他转正之后几个月出生的,而妻子单位拒绝儿子落户。这样5岁之前儿子一直跟着70多岁的爷爷奶奶在农村生活。工作中有什么困难张加平会毫不含糊向领导汇报,可这个人生活的问题他真是有口难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