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管你承不承认,科林·费斯身上有着与生俱来的成熟而温厚的中产阶级特质。所以很多人并不欣赏,而且有些厌倦,认为这个男人太温和,而不富有激情。这些印象可能在很多人的脑海中存在过,但其实这些人都错了。连曾经抨击过科林·费斯的Time Out影评人戴夫·卡尔霍恩也已经公开承认,自己已经掉在了队伍的后面。‘达西先生’早已是过去时,看看他现在的电影吧,你会明白,什么才是一个真正的好演员。
但科林本人却公开否认自己作为一个演员的转型:“我作为一个演员的最初本能,并不是想改变什么。我常常看到,一个演员遇到了一个好角色,但他总会在演完之后追问,这个角色的本质在哪里?我从来不会追问。”
的确不必追问。这个问题的答案,或许你也可以从他曾经写过的一本随笔集The Department of Nothing中找到:人的脑海就像广袤无垠的森林,从中你总可以找到一棵被施了魔法充满灵感的小树。
来自英伦的全才科林·费斯
如果你看到企鹅书局为科林·费斯发行了一本新书,或者他在Foyle's为读者签名,那一定不感到奇怪,因为业余时间,他经常以写作消遣,并已经出版过两本随笔集—The Department of Nothing和We Are One;但你如果看到他身着缀满亮片的毛皮外衣,穿着黑色高跟长统靴、戴着假发涂着女妆,在你面前唱David Bowie式的华丽摇滚,你还能故作镇定么—完全没必要大惊小怪,在中学的时候,科林就是疯狂迷恋华丽摇滚的“还不算太糟”乐队的主唱。没错,这个被誉为“英伦全才”的演员,身上还拥有的两个身份是:乐队主唱和作家。
汉普郡,温切斯特大教堂,传教士,圣诗班……这些是童年给科林·费斯烙下一身印记的地方。
许多人也许都不知道,温切斯特曾是英国的首都。公元9世纪,阿尔弗烈德王统一割据,将这里定为英国古都之时,注定这里将会成为一个神圣的所在。温切斯特大教堂默默地见证着这里所发生的一切,包括科林·费斯的成长。
科林的祖父母是新教分支教派—卫理公会派的传教士,而父亲则是温切斯特大学的讲师。自从12岁随父母搬到温切斯特之后,年幼的科林·费斯每周都会来这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教堂做礼拜。最令他流连的是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圣诗班。尤其是复活节的时候,那里的美妙天籁之音让我深深陶醉。
他承认,自己爱上音乐,也就是在那个时候。而音乐,成为了拥有不安定童年的科林和伙伴们沟通的最好渠道。科林的父母在印度长大,而科林生下来才两周,就因为父亲的工作调动来到了尼日利亚,在那生活了4年后,11岁的时候科林又在美国圣路易斯住了一年。
回到英国温切斯特之后,费斯一家总算安定下来。但12岁的科林却始终觉得和周围的同学伙伴们合不来,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。他一直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寄托,直到音乐的出现。科林的父母虽然对他管教甚严,却并没有对他的学业提出过高的要求。
于是,他开始试图朝音乐方向努力。中学时代,他和其他疯狂迷恋甲壳虫乐队的歌迷们一样,试着开始学习吉他。然而,令他沮丧的是,学校明令禁止学习吉他,认为这种乐器不上台面。于是,他所能学的只有低音号。万幸的是,父母并没有阻止儿子的爱好,他们甚至鼓励科林,并给他买了一把很好的六弦琴,让他在闲暇时候和伙伴们一起唱歌。这在当时趋向保守的英国家庭中尚属
少见。在父母的鼓励下,科林在中学时代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演艺才华:他自己写歌,甚至还自己组了一支名叫“还不算太糟”的乐队,不仅在温切斯特当地小有名气,还时不时地到英国一些学校里演出。
离开了中学之后,科林开始在伦敦艺术中心接受培训,他丰富的表演经历、俊朗的外表和1.87米的身高很快让他脱颖而出,在英国着名舞台剧导演朱丽安·米歇尔的另一个城市中,他扮演了人生中第一个角色—盖·班内特。从那以后,被誉为这个时代最好的英国演员的科林,开始了他的表演生涯。